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正文

新闻传播系举行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

时间:2018-06-22来源:新闻传播系 点击量:

“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变化多多,我们人才培养要跟上发展步伐,抓好必修课,突出专业和特色,紧贴时代前沿,服务一线需求,培养市场急需的实用人才。”621日,胡建军院长在出席网络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建军会上讲话

新学年即将来临,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将开始招生,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成为山东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21日上午,新闻传播系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于行政楼306会议室举行。中国网﹒新山东总经理朱明国,齐鲁网副总编杨本敬,大众网教育工作室内容总监满德利,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主任宋健分别就方案提出了建议意见。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建军,教务处长祝瑞玲,纪检监察室主任宋明刚出席会议,新闻传播系主任刘传琳主持会议,新闻传播系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全

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现场

新闻传播系负责人汇报了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情况。该专业在省内高职院校属于第一家开设的,专业设置了16门必修课程,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穿插进行,做到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与创新意识,能够主动适应互联网产业和新媒体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网络新媒体创意思维能力和网络新媒体技术能力,满足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可以在各类门户网站、网络传播公司、手机等媒体传播机构,广播电视、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传统媒体或新媒体部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网络传播部门从事新闻采编制作、网络运营与推广、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网络舆情监控与分析等相关工作。

DSC_0029

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通识教育教研室主任宋健会上提出意见与建议

与会领导和专家就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宋健提到,新闻传播系对该专业的设置突显了专业特色,也是山东第一个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遵循了学院办学特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和本科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对比,提出希望能够融入音频和声音方面教学的建议。

    齐鲁网副总编辑杨本敬会上提出意见与建议

杨本敬肯定了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做到了内容与技术的较好结合,强调了融媒体时代开设数据新闻的必要性,提出希望在新媒体编辑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加入网络专题。

IMG_1305

    大众网教育工作室内容总监满德利会上提出意见与建议

满德利提出了大众网与学院共建舆情分析实验室的想法,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分析一线数据,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习效率。

IMG_1314

   中国网﹒新山东总经理朱明国会上提出意见与建议

朱明国则对新专业的办学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在培养多样性人才的同时要避免全而不专、广而不强,希望教学过程突出实践优势,希望课程内容尽量优化,强调专业性。

DSC_0005

祝瑞玲、宋明刚就课程设置规范、课程计划安排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意见。

QQ截图20180621221235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胡建军会上进行总结发言

胡建军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我院将认真吸纳各位专家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专业特色,努力做好本次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他说,学院坚持“依托传媒,服务传媒”的办学理念,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变化多多,我们要跟上发展步伐,培养实用人才。要抓好必修课,突出专业和特色,紧贴时代前沿,服务一线需求,培养市场急需的实用人才。胡建军希望各位专家继续与我院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

胡建军指出,专业和师资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也是“专业质量提升年”之要。新专业要有新起点,新亮点,一开始就要建立高质量人培方案。要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调配师资力量。要积极推行教学评价模式改革,对专业发展、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等,全面实施绩效量化考核。深入开展实效性课堂教学督导和质量控制行动,强化跟踪听课、定向听课、日常巡课,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专业要走在全省前列,要有战略眼光,站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布局研究传媒教育;要贴近一线,找准传媒发展方向,培养有能力有水平一线急需的传媒实用人才,进一步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刘传琳表示,将根据领导和专家建议意见,进一步完善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我系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撰稿:吕永海、宋建、辛啸岩

                               拍摄:郝杨颂、张金政

                               监制:马晓冲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新闻传播系

                               新媒体中心